舉世矚目的歐胡會日昨落幕,兩強大致都以和平定調,所謂「求同存異」,儘量在經貿、合作議題上凸顯共識。所以美方且將中國人權問題按下不表,歐巴馬甚至重提三十年前美「中」建交之初,鄧小平訪美的往事,來恭維胡錦濤,倡言再創三十年和平契機。中方則依「慣例」展現經濟實力,大買美國航空、能源製品,以為回報。

 過去一個世紀,由於人類幾乎在兩個世代之間,就歷經了兩場世界大戰,痛定思痛之餘,冷戰期間,學界對於「戰爭行為」曾經作了相當細密的研究。其結論之一,就是在歷史霸權的更迭過程中,「和平崛起」殊屬不易,當帶頭大哥感受到挑戰者的威脅;或者挑戰者欲求不滿,希望取得最高的位階時,往往就是危機爆發的前夕。莫須有的心理恐懼、加上先發制人的軍事迷思,每每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。

 因此自越戰以後,世界各國越來越強調「以和平代替對抗」的觀點,摒除意識形態的對立,儘可能用各種「預防外交」或「戰略性模糊」的手段,來避免尖銳對立的僵局。乃至期待透過交往或交流,彼此了解、開放門戶,讓經濟的力量發揮作用,改善人民生活上的差距,進而消融列國間思想或訴求的歧異。一九九0年代的「蘇東波」,不能不說是這項政策或思維的最大收穫。

 所以耐心看待中國的崛起,或許是對待未來三十年,美中關係、乃至兩岸關係的不二法門。雖然若干好事者,不斷透過中國威脅論、能源爭奪論、地緣政治論諸多表述,來危言聳聽;但世界列強無意開釁,卻是眼下的事實,歐胡會撇開了稍早北韓危機、殲廿試飛、或者美「中」經貿等等爭議,一意塑造和平互助氣氛,正屬這種耐心的成熟反映,也是我們在處理兩岸問題,該有所理解的。

【中央網路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