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,區域經濟整合已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另一項新情勢,藉由簽署區域性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,強化經貿互動關係,加強彼此經貿實力或形成改革壓力,區域經濟整合將蔚成一股世界潮流。

 有鑑於此,在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推動下,我國目前已順利與中國大陸簽洽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」(ECFA)。而這項協議也為美國商會帶來壓力,於是希望透過向美國政府施壓,讓中斷三年的台美「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」(TIFA)重新展開會談,以增加雙方經貿交流。

 台美「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」(TIFA)該項協議是台美於1994年9月簽署,主要為台美雙方推動貿易、投資與商業合作關係最重要之平台,並提供雙方解決經貿事項最重要之諮商管道。

 回顧前次台美TIFA會議是在2007年7月於華府舉行,雙方就台美FTA、美韓FTA、雙邊投資協定(BIA)、避免雙重課稅協定(DTA)、政府採購、紡織違規轉運、農產品檢疫、藥品議題、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出口管制等議題進行諮商。同時,自2007年以來美國方面也強調,強化TIFA是走向台美簽署FTA的基礎。

 觀察我國與美國貿易情勢,自1998年起我國出口至美國占我國出口比重逐年下降,至2010年僅及百分之十一。經過十年的演變,曾經是我國出口的第一大國美國至今已被中國取代,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做為「世界工廠」之地位確定。然而,比較我國與亞洲鄰近國家出口美國占該國之比重相對偏低,此一問題值得政府審慎面對。

 反觀亞洲鄰近國家,與台灣經濟體質相近的韓國已於2007年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(FTA),預計今年七月生效。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甚至評估,美韓FTA可以使韓國經濟在未來七到十年內維持百分之七的成長,儼然已成為韓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。經濟部次長林聖忠表示,美韓FTA談判達成共識一事,對我方影響很大,尤其是金融等服務業,將排擠美國在亞洲其他市場的投資。因此台灣希望能夠儘快召開TIFA會議,與美國洽談經濟合作。

 台美「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」(TIFA)是一個溝通美台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機制。例如,美國方面認為台灣的國內政策與法規,有些領域依然存在未能與國際義務和國際最佳作法接軌問題,特別是農業部門,這將形成雙方貿易障礙。而TIFA是提供一個平台,透過此一對話,台美共同探尋加深在雙邊貿易、投資經濟合作的方式,於此同時亦透過雙邊的功能性協定、貿易投資架構協定(TIFA)等的簽署獲得解決問題。過去,包括台灣加入了WTO的《政府採購協定》,以及台灣在保護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卓越改善,皆是透過此一協定得到的成就。

 據報導,目前台美雙方達成共識,將於本月廿八日重啟TIFA(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)次長級談判。美國將由副貿易代表馬蘭提斯率團,與經濟部政務次長梁國新等我方代表對談。此次TIFA議程除包括雙邊貿易議題、智慧財產權、醫藥器材、農業等議題進行討論外,可望提出新「經濟合作」項目,例如在新能源、綠能方面上進一步合作。政府機關應該秉持對台灣人民有利為原則下洽談,例如,對於美國牛肉進口一直是台美經貿關係的核心議題,面對此一問題必須謹慎小心。

 回顧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亮麗,尤其兩岸經濟合作協議(ECFA)生效後提供我國強而有力的經濟環境,加上政府部門正積極推動全球招商,另鑒於全球經濟景氣持續復甦,將使今年我國經濟情勢呈現「健康穩健」走勢。因此,我們必須抓住契機,與國際接軌,爭取對外貿易立足點的平等,盡快恢復台美TIFA協商,促進台灣產業整體競爭力,使得台美經濟合作邁向積極雙贏、互利的目標。

【中央網路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