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場併系說明會裡,開南大學校長高安邦向學生喊話,若再不爭取時間「改革」(併系),則不但開南會在12、13年後消失,即便是現在看來狀況良好的若干私校亦會隨之退場。

高安邦的言論,引起了軒然大波。開南學生不滿、被點名的私校師生忙著澄清,即便是教育部長也趕緊安定人心,辯稱這是「個人看法,不值採信」。

高安邦的憑據是喊得很久的少子化趨勢。因為生得少,所以大學生源也跟著減少,進而導致招生困境。實際上,高安邦也觸了總統馬英九的楣頭。不久前,馬英九才說要把台灣打造成「亞洲高教中心」,沒想到開南大學竟然「不戰而降」,還拉同行下水。或因如此,教育部才會一反過去的政策態度,駁斥高安邦危言聳聽。

當然,大學是否過多?是否需要整併退場?其評量標準涉及諸多因素,出生率只是其中一個函數罷了,未必可以盡信。但有一點倒是值得深究,當「末日危機論」瀰漫整個高等教育體制時,大學又是如何因應?影響為何?

我們可以看到,排名在前段的國立大學,以爭取人才為由,囊括了愈來愈多的教育經費。類似5年5百億之類的財務奧援,即被說成是有助於鞏固優勢、強化國際競爭力。

相較之下,私立大學所獲得的挹注便相對微薄,而且競爭力與招生誘因都不如國立大學。更遑論,由於私校的營利存續色彩更濃,故在內外環境影響下,作為受雇者的教師的勞動條件,甚至學生權益也都遜於國立大學甚多。

哪些私校會在12、13年後退場?這個問題或許太遙遠。但作為一個末日論述,私校主事者卻可以名正言順地,在當下合理化對教師勞動條件與學生受教權益的剝奪。不久前,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發生85名教師靜坐,抗議校方不願花錢改善桌椅損壞等教學設施,即是一例。

或許包括開南在內,成天喊著退場危機的私立大學,都有這樣的節流至上、共體時艱心態。可以想像的是,當學校經營的「未來危機」如果不斷被轉化成當下各式各樣的緊縮政策時,則與其說是「遠見」,倒不如說是製造民怨。高安邦一番話,被人放到YouTube供大眾瀏覽,並引起熱烈迴響,恐怕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徵候。

當今要務,教育部與其宣稱高教體制安穩、一個都不會退,倒不如好好盤查哪些學校「趁火打劫」,臉不紅、氣不喘地搞起學店,甚至是「黑店」。畢竟維護教師的勞動條件與學生受教權益,才是辦好大學的硬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